汪惠迪丨汇入大海的小溪——从《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到《全球华语大词典》
汇入大海的小溪
——从《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到《全球华语大词典》
文丨汪惠迪
一、编写《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之缘起
1984年10月8日,我应聘离开香港前往新加坡。翌日,前往公司人事部报到,16日起,就在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上班了。
我的职称是“新闻改写兼培训”,日常工作有两项。一是从下午两点到四点,抽样阅读当天出版的报纸,检查在文字运用上有无失误之处。那时公司每天出版三份大报:《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晚报》和《新明》都在下午出版,我检查的是早报,它每天出版六七十版甚至一百多版,所以只能抽样读,发现字词句运用上的失误之处,就随手记录下来,然后逐一评改,四点钟将报告交给执行编辑张清江先生,我的工作对他负责。二是从下午四点到十点,在新闻编辑组当编辑,审改的都是《联合早报》的文稿,主要是新闻稿。
每天检查报上文字运用的同事还有张清江和林佑璋两位先生,我们三人所发现的问题由张先生汇总编辑,印成单张(A4),编采同事人手一份。公司采用这种办法来提高编采同事运用华文的水平,可谓用心良苦。
我们三个“文字警察”不抓“现行”,都当事后诸葛亮,专放马后炮。有时因工作需要,管理层指定我通读整份早报新闻、副刊或广告,专就文字失误做专题计量研究,然后提呈报告。
除此以外,我还得不定期地根据管理层的决定,为编采同事讲课。
我是从中国大陆到香港然后到新加坡的,在大陆时,我一直教现代汉语,去新加坡前,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做的也是文字工作。由于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因此每到一地,尤其是陌生地方,对当地人民的语文生活特别敏感。我每天大量读报,一个个反映新加坡特有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词语映入我的眼帘,极富眼球效应,使我对它们必须另眼相看。我把这些词语统称为“新加坡特有的词语”。比如:“猫”(吝啬、小气、挑剔义),“烧”(热、烫义),“甜”(鲜美义),“巴刹”(菜场、集市义,马来语pasar的音译),“卜基(非法接受赛马、球赛等赌注的人,英语bookie的音译),“吃风”(兜风、旅游、度假义),“隆帮”(搭脚、寄居义,马来语tumpangd的音译),“马赛地”(奔驰牌轿车,英语Mercedes的音译),“摩摩喳喳”(一种具有马来风味的甜品,马来语bubur caca的音译),“U转”(转弯,U-turn),“MC”(诊断书,俗称病假单,英语medical certificate的缩写),“CPF”(Central Provident Funds,中央公积金的缩写)等等。这些词语,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一叶知秋,一雨知寒,一语知人、知心、知事。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一词一语中可以窥探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对社会进行全景式解读,因此,收集、整理、研究新加坡本土词语,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由于当时还没有用电脑,因此我只得用最原始的方式,把这些词语的用例一个个地从报上剪下来,贴在一本记事簿上。后来换了电脑,就储存在磁碟上(现在都用闪盘/优盘/U盘)。
199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周清海教授出任主任,聘请我担任中心的特邀研究员,课题是新加坡华语词汇。这时,我在新加坡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于是我决定整理所搜集的语料,目标是先编一本词典,然后写一篇论文。论文题为《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作于2002年5月,三万余字,收入拙著《语言的魅力》第191—233页,2022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随着新千年临近,我退休的时间进入倒计时。我不得不快马加鞭,加紧赶编词典了。在最后冲刺的那段日子里,节假日我都到公司工作,即使是工作日,也干到半夜。每晚直到公司保安员巡视,到办公室“清场”熄灯,我才离开。1999年7月,词典杀青付梓,年底就出版了。2000年10月1日,我离开新加坡,回到香港。
作者和《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二、《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之特色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Times Dictionary of Singapore Chinese ,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年)共收词语1560条(含副条),分为八类。条目除注音、释义外,还标注词类,每个词条一般举三个范例,主要选自《联合早报》。
要说这本小词典还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大多数条目另有“说明项”,内容为词语来源、词语背景、语用比较、用法商兑、又作形式、参见条目、语用辨误、外语对应等。这个版块是我最花心血的部分。因为我做培训工作,所以同事们都叫我“老师”,其实,我的同事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例如新加坡的许多法律用语,要解释,我感到很棘手,于是我就向跑司法专线的记者同事请教。财经方面的问题,就向财经组的同事请教。无论哪位同事,都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我释疑解难。特别是早报采访组的同事,给我帮助最大。对所有帮助过我的同事,至今我仍铭记心头。例如“万字/万字票”,词典的释义区区六个字:一种博彩形式。但是“说明项”写了378字,说句笑话,是在教人家赌博啊。“初庭”的“说明项”写了1152字。既然编词典,释义就不能含含糊糊,语焉不详。自己不懂就请教别人,务必使释义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因为这部小词典的主要读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他们有的已经入籍新加坡,有的是永久居民,有的是到新加坡学习、工作、经商、探亲或旅游的。199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到新加坡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有106万,日均2867人。我编这部词典,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认识新加坡、了解新加坡的窗口。
三、《全球华语词典》的构想、立项及编写
由费锦昌先生介绍,我跟国内语文出版社《语文建设》杂志的编辑孙建强小姐取得联系,虽未见过面,但因我向《语文建设》投稿,故有书信来往,词典出版后,我就给孙小姐寄赠一本。承蒙她热心,写了一篇书评,题目是《读词典,逛新加坡》,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上。
她说:有人说,《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不像一本词典。我们常见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一般只是释义、举例,传达给读者的主要是词语的形音义的知识,读者能够从中获取的关于社会、文化、时代等方面的信息很少,《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则不同,不仅交代词语的形音义、提供例句,还广征博引,尽量多地揭示词语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知识涉及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助于读者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而且直接向读者描绘新加坡的社会风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新加坡的窗口。从“酒客司机”,我们知道新加坡人如果自己驾车出去应酬,因喝酒过量而不能驾车回家,就可以打电话叫出租汽车司机前来替自己开车,这项服务是新加坡康福德士(即的士)公司在1996年12月20日推出的。
孙小姐了解我编词典的初衷,所以评论恰到好处。因此尽管“有人说不像一本词典”,我也毫不介意,我阿Q地想,即使你说它是导游手册,也无所谓。
我在新加坡华文报集团工作了16年,天天咬文嚼字,在进入网络世纪后,我越发感到迫切需要编一部全球华语词典,以利全球华人之间的沟通,于是我写了《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一文,发表在2000年10月5日《联合早报》的言论版上。拙文吁请新加坡高等学府牵头,联合全球主要华人社区的语文专家学者携手合作,编纂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台湾“中央社”据以改写成新闻稿转发。2001年《语文建设》第一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2001年《语文建设》第1期转载《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是我为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所做的研究工作的成果之一,早在这部词典出版之前,我跟周清海教授就有过多次交集,虽未明说,但潜台词或许不谋而合,即新加坡大概没有哪所高等学府或哪家出版社愿意牵头来编这样一部词典。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撰文呼吁编一部这样的词典。我在武夷山、武汉、北京、长春等地出席词汇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提交的论文都是这个主题。我也曾撰文在《人民网》等媒体上撰文呼吁编一部这样的词典。
周清海教授时常出国,参加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或港澳特区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只要有机会,他就吁请各地学者专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项跨国跨地区的语文建设工程。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是我为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所做的研究工作的成果之一,早在这部词典出版之前,我跟周清海教授就有过多次交集,虽未明说,但潜台词或许不谋而合,即新加坡大概没有哪所高等学府或哪家出版社愿意牵头来编这样一部词典。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撰文呼吁编一部这样的词典。我在武夷山、武汉、北京、长春等地出席词汇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提交的论文都是这个主题。我也曾撰文在《人民网》等媒体上呼吁编一部这样的词典。
周清海教授时常出国,参加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或港澳特区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只要有机会,他就吁请各地学者专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项跨国跨地区的语文建设工程。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2年11月下旬,在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新加坡)举行期间,周先生又提出倡议,出席会议的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司(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先生做出承诺,把“球”接了过去。回国后,李司长就跟北京商务印书馆商量,促成此事。
翌年6月,商务印书馆通过《全球华语词典》选题。2004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新马编写组率先成立,试编工作随即展开。我忝为新马编写组主持人,就以拙编《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为基础启动编纂工作。新马组的审订是周清海教授,成员有郭熙教授、徐复岭教授、林万菁教授、谭慧敏博士、钟天祥博士五位。
徐复岭教授在曼谷一所大学当客座教授,他是看到消息,主动请缨,半途加入的。新马泰新马泰,当时我们组还没有物色到泰国的人选,徐教授主动请缨,加入我们的团队,真是求之不得。徐教授编著了《泰国华语特有词语例释》(271页,留中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曼谷),他参照这本书,独自编写了泰国词语800条。
徐复岭教授著《泰国华语特有词语例释》
2005年3月,词典的编纂计划在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正式立项,司长李宇明教授出任主编,副主编为笔者、郭熙、李志江,编委21人。接着首次《全球华语词典》编写会议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召开,进一步商讨并落实编纂事宜。会后,大陆编写组、港澳编写组、台湾编写组、其他地区编写组相继成立,编纂工作全面展开,参与编纂工作的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港澳特区和新马泰等国的专家学者共计三十余位。
前排自左至右姚德怀、陆俭明、李宇明、周清海、李汝龙
后排自左至右毛永波、贾益民、田小琳、汪惠迪、周长楫、周洪波、郭熙、余桂林(恕未加称谓)
2009年4月14日,商务印书馆召开《全球华语词典》审稿会,顾问陆俭明、周清海(新加坡),主编李宇明,副主编汪惠迪(香港)、郭熙、李志江,商务印书馆的江远、周洪波、余桂林出席了会议。会议商定:1、成立顾问委员会,决定聘请李瑞环、李光耀为荣誉顾问,周清海、陆俭明、邢福义为学术顾问;2、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请李光耀出席,请凤凰卫视转播。
7月5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率团访问新加坡,7月6日郝平等到总统府拜访李光耀,并邀请他担任荣誉顾问。李光耀资政会见了代表团并欣然应聘。
李光耀会见代表团后,与全体成员合影
自左至有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教育部语信司司长、《全球华语词典》主编李宇明先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先生,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女士,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先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文化中心主任周清海教授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中)欣然接受聘书,左为李宇明司长,右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先生
由李宇明、王涛签署,发给李光耀的聘书
四、《全球华语词典》正式出版
全体编纂人员奋战五年,终于大功告成。《全球华语词典》在2010年5月出版。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生,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为荣誉顾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作序。著名书画家范增先生挥毫题签。
新加坡怡学出版社将这本词典引进新加坡,于2010年出版了《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
《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
笔者所藏编纂人员签名本
2010年5月17日下午3时30分,《全球华语词典》(QUANQIU HUAYU CIDIAN)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
词典学术顾问陆俭明(左一)和周清海(左三)在北京人大会堂出版座谈会上
北京人大会堂出版座谈会的请柬
参加《全球华语词典》出版座谈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参加《全球华语词典》编纂工作的同仁合影
前排自左至右李志江、汪惠迪、陆俭明
后排自左至右余桂林、刘一玲、金艳艳
五、《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立项及出版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专程到北京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在发言最后说:“现在的《全球华语词典》只收各地华语有差别的词语,没有收共同的词语。希望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商务印书馆能在《全球华语词典》的基础上,编成《全球华语大词典》,将华语里共同的词语都收进来。当这样的大词典出版时,就代表了全球华人的智慧,也表现了语言的和谐。”这个提议为中国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所采纳;未几,编纂与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被列入“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接着编纂工程就开始了。
商务印书馆有个惯例,即每出版一部词典,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带着条目到词典的读者群中去征求意见,《全球华语大词典》也不例外。可是,这部词典收录了一万多条全球各主要华人社区的词语,要征求读者的意见,就必须走出国门,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是他们做了,而且态度十分诚恳、认真。
2016年春,登门征求意见的工作启动。台湾地区和港澳特区受聘参与审读工作的专家是被请到深圳参加会议的,新马则是工作组下南洋去征求意见的。我在深圳参加会议后就赶到北京,陪同“商务人”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2016年3月15—16日新加坡审稿会在华语教研中心举行,有六位当地专家学者和资深媒体人参加。2016年3月18—19日马来西亚审稿会在吉隆坡铂尔曼酒店举行,参加稿会的专家学者和资深媒体人也是六位。
出席新加坡组征求意见会的中新两国全体人员合影
出席马来西亚组征求意见会的中新马三国全体人员合影
3月19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独家报道了征求意见会的新闻
新马之行后,作为词典的编者之一,我觉得底气又增强了许多,于是瞎诌了一首打油诗:
打磨词典靠工匠,
不远千里下南洋。
征求意见细斟酌,
满载而归续华章。
经过六年的努力,《全球华语大词典》(QUANQIU HUAYU DA CIDIAN)在2016年4月面世了。
《全球华语大词典》
词汇量增加了将近八倍,成为《全球华语词典》的升级版。
主编李宇明教授以《华人智慧 华人情怀》为题,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精彩序言。
新加坡名创教育出版集团与北京商务印书馆签署了代理《全球华语大词典》的海外出版发行协议,他们于2017年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纸质版与数码版。
《全球华语大词典》跨界合作签约仪式
《全球华语大词典》新加坡版
《全球华语大词典》描写了全球华语词汇的现状,填补了全球华语语文词典出版的空白,是全球华人的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津梁,对全球华语的整合、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原想《全球华语词典》出版之日就是我彻底退休之时,没想到的是,一干就是12个春秋。我更没想到的是,我编的《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犹如一条小溪,它流入大河,汇入大海,找到了它最好的归宿。
2024年5月30日于龙城常州
(正文来源:“中国简报”微信公众号。
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相关图书信息
《全球华语大词典》
李宇明 主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全球华语词典》
李宇明 主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语言的魅力》
汪惠迪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李宇明丨好酒更需酝酿期——序王春辉《类型学视野的汉语条件句研究》
❖
❖
❖
❖
会议通知 | “为中国未来而读——2024阅读行动交流会”报名开启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